徒手CPR,救人?害人? 如果有天你看見一個人在你面前突然倒下,你會怎麼做?
很多人第一個想法:快打119!沒錯,但是人一旦在沒有呼吸和脈 搏的情況下,只要缺氧4~6分鐘後,便會對大腦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
,所以在救護車還沒到達的同時,你又該為患者做些什麼呢?
CPR(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簡單的來說就是人工呼吸和心外按壓合併後的縮寫,是一種最簡單、最快速,而且不需要要任何的器具,就能夠在第一時間內搶救生命的急救技術。
首先說明為什麼要做CPR呢?因為一個人從沒有呼吸、沒有心跳開始算起,四~六分鐘內腦細胞會開始 ,若不即時給予心外按壓讓血液輸送氧氣到腦部去的話 ,腦部缺氧只要超過六分鐘以上,就算救回來幸運的話輕則腦部部分功能喪失(例如喪失言語功能、無法控制肌肉神經等等),重則可能會成為永遠成為植物人。
雖然在2002年的CPR修訂版本提到可以不對患者實行人工呼吸,是因為在現今傳染病越來越多,又無法得知患者沒有透過呼吸道傳染等病變,急救者在基於”以保護自身安全”為原則的情況下,是有權利不做的。但是不做人工呼吸再加上血液中的含氧濃度在沒有補充氧氣的情況下,最後還是會氧氣耗盡而導致腦缺氧 。若此人真的非救不可的話,最保險的方法就是找個可以隔離體液和氣體接觸的保護物,例如呼吸面罩、單向閥隔離面膜之類物品,以確保自身的安全。
在過去的台灣,醫療資源與資訊傳輸都還在不發達的環境下,許多的人們往往在發生意外的同時都沒有立即得到救助,而錯過了搶救的第一時間,其實這些人都是有機會可以挽救的,可惜的是當時人們並不了解CPR的重要性,直到這近十年來,台灣的救護車上才開始配置了EMT(緊急救護員)人員,在這之前,救護車只負責把病患送到醫院而已,而且大部分的人都在到院前的途中就過逝了。可以慶幸的是近年來徒手CPR漸漸的受到國人的重視,從消防局、醫院、紅十字會甚至連各級學校都大力推廣至今,成功造就無數的急救人員,也拯救了無數的寶貴性命,這一點是相當令人值得高興的。
心肺復甦術的理論第一次被提出來是在西元1960年,發展至今也已經將近五十年,但是接受過心肺復甦術而存活下來的人卻不到一成?原因很簡單,因為根據統計,在急救員對病患實施心外按壓後,有高達百分之三十的人會有肋骨骨折、胸骨斷裂、氣胸、肺挫傷等其他現象,這些大多都是過度按壓所造成的。但這些在實際上卻是無可避免的,因為在急救現場中你無法得知按壓深度是否正確?也不會有人告訴你按壓位置是否錯誤?但急救人員卻只能在這種情況之下對病患實施急救,若哪天換成急救者是你,你有把握不會出錯嗎?
徒手CPR在正常施行下可能造成的傷害有以下幾點:1.手部按壓位置錯誤,造成肋骨骨折或斷裂,可能傷及肺臟。2.按壓施力不當,導致按壓過淺沒有效果或是按壓過深使得胸骨斷裂,可能併發血胸、肋軟骨分離等其他傷害。3.施救者沒有 信心,深怕自己會不能勝任,導致無法發揮原有所學的知識技術,使得患者錯失搶救時機。簡單的來說,就因為人們在實際上並無法做到跟理論一樣的完美,所以會使得潛在的危險因素浮上檯面,而且目前的徒手CPR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在救護車上並不適合使用徒手CPR。
根據測試:台灣的EMT人員在行進間的救護車上按壓正確的次數大約只有在陸地上的百分之六十,原因就在於當救護車在行進間,激烈晃動一定會相隨著產生,在這種環境下,任何的搖晃都有可能造成施壓位置錯誤、按壓過度、施力不均等 問題產生,使得徒手CPR無法順利施行,所以病患在行進間的救護車上施行徒手CPR得救的存活率比起在陸地上便大幅的下滑許多!所以在行進間的救護車上實施徒手CPR,不但無法發揮原有的功用而且還可能會造成更大的傷害!這時要有效的提高存活率,既然在徒手無法達成的情況下,便只能仰賴器具來輔助才能避免再度傷害。
也許有人會問:市面上不是有自動的CPR按壓輔助器嗎?為什麼還要用徒手CPR呢?原因很簡單,因為這種機具一台造價均要數十萬台幣以上,就以現實層面來說,台灣的救護車本身並無力承擔,而且並非想像中那樣的可靠。舉個例子,就以通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標準的產品THUMPER來說,此機具的優點在於裝置完成後便可以自動施行穩定的胸腔按壓且不會出差錯,可大幅的節省人力資源,但此機具的缺點就在於過度笨重(約13~15公斤左右)、裝置時間長(約30秒~1分鐘左右,可能更長)、需要外來動力(例如氧氣瓶、電池等等),它最大的問題就在於需氧氣瓶供給才能作動,一但沒有了氧氣,便沒有其它的替代方式,所以這些問題都還有待考量與改進。
要改善上述的機具就必須要先解決動力來源的問題,而且此動力必須要有趨近於無限的來源,例如人力,太陽能等等之類的動力,才能夠改善無動力來源的問題。舉個例子,ACD-CPR(簡稱:抽水馬桶式CPR)就是配合人力使用的輔助器具,它是利用吸盤的原理來吸附在胸骨上以增加負壓,提高心臟輸出的血量,進而提高CPR的效率,此器具在過去被歐洲的急救人員廣為運用,可惜的是它依然無法矯正按壓位置錯誤的問題,也無法預防過壓的問題產生,因此它無法校正徒手CPR的缺點,所以並不在我們討論的範圍之中。
經過上述說明便可得知理想中的輔助機具,必須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價錢低廉而且要在每個急救單位都可負擔的情況之下,以達到普及化,才能拯救更多的生命。 2.重量要輕量化,以便於攜帶,而且能夠方便、快速、精準的完成安裝設定。 3.不依靠有限動力,以改善動力用盡的問題。 4.精準的知道按壓深度以確保不會造成過度按壓,最好能夠有不會造成過壓的保護裝置,避免對患者造成二度傷害。 5.穩定的對胸腔實施有效按壓以達到血液循環的功效,進而提高患者的存活機率。 6.要能夠克服救護車在行進間晃動的問題,例如有固定器之類等裝置,使得機具在晃動之下也能夠持續的對患者實施CPR而不會有過壓或按壓位置錯誤等問題產生。 相信只要符合以上幾個特點,就能夠有效的提升徒手CPR技術,以增進患者的存活率。
現今的CPR就理論來講是完美的,但是實際施行上並非能做到那樣的完美,因為每個人在技術上都有著不同的水準、知識上也有著不同的做法與見解,再加上環境影響以至於CPR無法達到一定的功效,若這時有機具輔助你以達到更大的功效及可預防按壓錯誤或過度等問題產生,您為何不用它呢?
目前已經得知市面上已經有達到上述等要求的器具,並且通過美國F.D.A(CLASS III)認證,相信這樣的器具要是能夠配給於所有的急救單位的話,一定可以挽救更多的生命。
CPR是這世界上最重要的知識技術之一,因為沒有什麼會比生命來的更加寶貴,所以我們應該更加重視與推廣,讓全民都了解到它的重要性,它是保障及延續生命最大的契機,也是生命跟 搏鬥的最終防線。
嚴禁轉貼,版權所有,翻印必究!
若有需轉貼,請來信告知,謝謝!
|